到2012年,我们基本上构思出了雪龙2 的需求轮廓。根据这个需求,形成了中英文招标文件,来和七〇八所对雪龙2 进行联合设计。新京报:联合设计,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吴刚:主要考虑是在缺少实船经验和冰池硬件方面。
国内没有设计破冰船所需的冰池,雪龙2 作为艘新型极地科考破冰船,有很多有特色的特殊要求,需要结合国外冰池的船型研发能力来进行探索。另外,合作,也能够吸收更多上破冰船的理念,培养我们自己的能力。
在构想提出之初,也有一种声音说,我们可以到和船厂,选择符合需求的设计图纸买回来建造,因为大家太希望这艘船尽快面世了。但雪龙2 与一般可以批量建造的运输船不同,它是一艘极其复杂的特种船,各种功能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定制,所以我们一定要新造一艘船,而不是改造,更不能照搬国外已有的船型图纸进行建造。
新京报:雪龙2 针对哪些方面进行了定制。吴刚:当时我们在挪威参观考察时,看到一套非常成熟的破冰船设计方案,但这套方案是根据从挪威沿海出发前往北极的路线定制的,所面临的海况、冰情以及科考需求,跟我们的需求不一样,面临的改动就会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它的破冰能力只有1.0米厚度,这是抵达挪威极地考察站的破冰指标;要抵达中山站我们测算过至少需要破1.5米厚度的冰,这就是现在雪龙2 的破冰能力。这里所说的破冰,是一个连续破冰且有夹杂多年冰的概念,涉及船型、主机功率、船的螺旋桨、撞击能力、造价等各个方面,在整个设计上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