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说明
金铜佛像 环球铜雕塑厂家制作
中国早期金铜佛是指三国两晋十六国这段时期的作品。由于存世较少,且多无明确纪年,因此在鉴别其真伪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这里,我们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出自十六国时期的作品,因为十六国前完整的单体造像几乎不可见,事实上,中国金铜佛像发展早期的主体部分亦仅限于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段内。
就目前的实物资料看,十六国时期中可以称得上标准器的只有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的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这一件(而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夏胜光二年〈佛鎏金铜像〉则存疑),如果以此作为基点,前后顾盼的话,可以将十六国金铜佛像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又各具特色的早、中、晚期。
根据现有的实物分析和其他考古资料作为佐证,可以把后赵建武四年像视为中期作品,而如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收藏的(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则是十六国偏早的作品。此像头作高肉髻,白毫相,脸庞稍长,颊部颇丰腴,眉修长而通于鼻梁,双目微开,耳大嘴小,有八字胡,其面相的总体特征与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供养人形象比较接近。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矩形高座上,座前左右各铸一张口吐舌的护法狮,中有宝相花图案,这种印相、坐姿及佛座样式代表了当时金铜佛像的基本特征和规范化形式,并一直传承至北魏初期。
在服饰的处理上,仍基本依循西来造像的法则,通肩斜裹着袈裟,由左肩斜裹向右方,然后甩向背后,衣纹垂褶偏向右侧,线条均衡柔缓,转折圆滑流畅,表明其受印度秣菟罗式造像风格的影响较深。在佛像两肩后还出现火焰出脊,这种“火焰式”,源出《佛本行经》所载释迦牟尼在降伏外道时“身上出火身下出水”的神变传说,后逐渐演变为火焰纹的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