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用于载荷较低的低合金高速钢,实际含碳量可能还X过Cs。钨和钼高速钢回火时产生二次硬化*基本的合金元素。钨和钼作用相似,Mo的原子量约为W的一半,一般可用1%Mo取代2%W。高速钢中*主要的碳化物M6C(M代表金属)是以Fe、Mo、W为主的复合碳化物,它在淬火时部分固溶,回火时又以M2C碳化物弥散析出,使钢强化,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剩下未溶的M6C碳化物(主要来自共晶碳化物)可阻止淬火加热时的晶粒长大和增加耐磨性。含钼的高速钢铸态共晶碳化物网较细薄,易于加工破碎,分布较均匀,颗粒较小,热塑性和韧性也较高;但含钼的钢易脱碳,淬火过热敏感性也较大,而钨钢在此方mian正与之相反。因此钨和钼适当配合,能获得综合性能更好的钢种。
1.3244
德国1.3244粉末高速钢为钴钨钼高速钢,提高了红硬性及高温硬度,改善了耐磨性,有较好的切削性,但强度和冲击韧性较低,易于氧化脱碳,用作齿轮、铣削工具以及冲头、刀头等工具,供切削硬质材料用。
执行标准:DIN EN4957-2000
1.3244化学成分:
碳C:1.23~1.33
硅Si:≤0.70
锰Mn:≤0.40
硫S:≤0.030
磷P:≤0.030
铬Cr:3.80~4.50
钼Mo:4.70~5.30
钨W:5.90~6.70
钒V:2.70~3.20
钴Co:8.00~8.80
1.3244交货硬度:(退火)≤302HB。热处理及淬回火硬度:64HRC
高速钢的冷处理是在三十年代后期提出的,按传统概念,冷处理的目的是将淬火钢件冷却到零下(一般为-60℃――-70℃),使钢内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过往产业上采用高速钢冷处理主要应用于缩短热处理生产周期,即用淬火+冷处理+一次回火来代替处理方法[2],即在-100℃―-196℃(液氮)处理淬火零件,其后在400℃回火一次,不必须原来2―3次的重复回火。经深冷处理后零件的硬度和耐磨性进一步改善,耐磨性可进步40%,既缩短回火时间,节省了能量,又明显进步了模具使用寿命。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深冷处理的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均已成功利用深冷处理进步工模具的使用寿命、工件的耐磨性及尺寸稳定性。